點亮夢想:圣山探險的喜馬拉雅式扶貧
截至目前,1999年成立的西藏拉薩喜馬拉雅登山向導學校(以下簡稱西藏登山向導學校)已招收12批共310名學員,打破了外國高山服務人員長期壟斷國內高山探險服務行業的局面,為喜馬拉雅山區農牧民子弟提供了新的職業選擇與就業機會。同時,西藏圣山登山探險服務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圣山探險)大力開發西藏豐富的山峰資源,帶動了山區群眾更多地參與到登山服務行業中來,給當地農牧民帶來了切實的經濟效益。 普布頓珠 登山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 5月27日11時,作為2020珠峰測量登山隊攀登副隊長,44歲的普布頓珠第12次登頂珠峰。28日,他和隊伍一起安全撤回珠峰大本營。 普布頓珠是西藏登山向導學校首批學員,如今已成長為西藏登山向導學校常務副校長,回首自己的人生,他由衷感慨:“如果沒有登山,我可能會因為喜歡喝酒而沉淪?!?/span> ▲普布頓珠 普布頓珠出生在珠峰腳下的定日縣崗嘎鎮,從這里前往珠峰僅80多公里,是觀賞珠峰、卓奧友峰、洛子峰、瑪卡魯峰的最佳位置。初二上學期,他因家庭貧困輟學,在珠穆朗瑪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檢查站當臨時工。1999年考入西藏登山向導學校,成為首批學員。 2003年,他第一次登頂珠峰,而且是無氧登頂!在海拔8500多米的位置,他帶的女隊員的氧氣面罩壞了,作為高山向導,出于責任,他毅然將自己的氧氣面罩給隊員;同樣出于責任以及對自己身體高海拔適應能力的自信,他在不吸氧的情況下,堅持陪隊員登頂。 ▲2003年,無氧的普布頓珠在珠峰頂峰 于2001年注冊成立的圣山探險解決了西藏登山向導學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,實行“以業養業,校企結合”的辦學模式。作為商業公司,圣山探險就是為客戶服務的,這種“客戶至上”的理念,從普布頓珠這樣的首批學員開始一直到現在,就深深植根于圣山探險人的心里。好的服務體系能帶來好的口碑,很多人攀登珠峰首選圣山探險,就是客戶對圣山探險服務的最大認可。 在2008年的北京奧運圣火珠峰傳遞活動中,他和羅布占堆一起負責運送、保護火種燈,并圓滿完成任務。同樣,在今年的珠峰測量登山活動中,他負責將重要的測量儀器覘標運輸到頂峰。 ▲普布頓珠向頂峰運輸測量儀器覘標 2010年,普布頓珠開始擔任西藏登山向導學??偨叹?;2014年,擔任學校副校長兼總教練;2019年至今,擔任常務副校長。對于自己的成長,普布頓珠最想感謝的人是恩師尼瑪次仁。當初,是恩師慧眼識珠,讓他從臨時工成為西藏登山向導學校的學生;同樣是在恩師的勸說下,他戒掉了酗酒的惡習,至今有9年多滴酒未沾。 ▲2020珠峰高程測量活動中普布頓珠在珠峰頂峰 從1999年成立至今,西藏登山向導學校已招收12批共310名學員,已培養出200 多位高山向導和協作人員,而他們當中98%的學員來自喜馬拉雅山區核心的4個縣的農牧民貧困家庭,其中以定日、聶拉木為主。學校的創辦與21年的發展填補了西藏登山職業教育的空白,打破了外國高山服務人員長期壟斷國內高山探險服務行業的局面。同時,解決了中國高山服務人才匱乏的問題,并徹底改變了喜馬拉雅山區高山探險服務力量的格局,為喜馬拉雅山區農牧民子弟提供了新的職業選擇與就業機會。 ▲正在上課的普布頓珠 200多個像普布頓珠這樣來自喜馬拉雅山區貧困家庭的孩子,在西藏登山向導學校成長為職業高山向導和協作人員,在圣山探險的帶領下重返山區,在各種登山探險活動中擔任重要角色,帶動當地的父老鄉親一起參與到登山服務行業中來,靠山吃山、愛山護山、保護環境、脫貧致富。 —— 阿律 珠峰大本營后勤總管 和普布頓珠一樣,47歲的阿律也來自定日縣崗嘎鎮。他只讀過小學三年級,同樣因為家庭貧困不能繼續上學,在親戚開的賓館里打工,認識了當時在珠峰大本營當聯絡官的尼瑪次仁。 ▲阿律 1999年,他被尼瑪次仁招入西藏登山向導學校讀書。由于文化水平低,他只能比別人花更多時間去自學。畢業后,他進入圣山探險工作,公司與他的親戚開的賓館合作開了一家餐館,他代表公司負責餐館經營。餐館雖小,五臟俱全,從招工、進貨、財務,到餐館與外面的合作等等事務,他都要負責。 2009年,他開始在圣山探險組織的希夏邦瑪峰攀登活動中擔任后勤總管。2011年,開始在珠峰大本營擔任圣山探險的后勤總管,人員分配、物資統籌、運輸、建營……事無巨細、事必躬親,他在經營餐館的幾年間積累起來的經驗派上了用場。 ▲阿律(左)在西藏登山學校 海拔6500米的前進營地是除了大本營之外,高山向導和隊員待的時間最長的營地,物資運輸的壓力也最大。而從大本營到前進營地主要是牦牛運輸,因此,阿律其中一項重要的工作,就是為前進營地安排牦牛工、運輸物資。 他有一個專門的筆記本記錄雇傭牦牛工的情況,日期、牦牛頭數、牦牛工人數、運輸的物資等等。在所有這些費用中,有一筆叫“服裝費”——由于是在海拔5000多米以上的地區運輸物資,圣山探險每年都要給每位牦牛工發放600元服裝費,讓他們購買防寒衣物。 在每年的珠峰登山季,牦牛工和牦牛來自離珠峰大本營最近的扎西宗鄉。多年以來,在西藏登山協會的協調下,鄉政府與各登山隊經過協商制定了統一的價格,并且由各村村民輪流上山運輸,給當地農牧民帶來切實的經濟效益。 ▲正在工作的阿律 一般來說,一頭牦??蛇\輸100斤左右的物資,3頭牦牛需要一個牦牛工;牦牛工從村里出發,趕著牦牛運輸物資到海拔6500米的前進營地后返回,按9天計算工錢:一頭牦牛每天95元,一個牦牛工每天110元,也就是說,往前進營地運輸一趟物資,一頭牦??墒杖?55元,一個牦牛工可收入990元。 阿律的統計數據顯示,今年的珠峰春季登山季,圣山探險僅僅在牦牛運輸方面,就花費了70多萬元。 —— 扎西宗 登山、旅游帶來的希望 扎西宗鄉離珠峰大本營最近的村是曲宗村?!敖畼桥_先得月”,曲宗村61戶人家中有牦牛的49戶,在2019年珠峰登山季,共有320頭牦牛參與了運輸。其中收入最多的家庭接近3萬元,最少的也有一萬多元。 5月25日一大早,44歲的曲宗村村民達瓦桑布就騎著摩托車從家里出發了,他帶了一袋糌粑當干糧,前往珠峰大本營下面的牧場去趕牦牛。等他趕著牦牛到大本營,太陽已經出來了,后勤總管阿律派人將要運輸的物資送了過來。今天要運送的物資不多,他和同村的格桑旦增、巴旦一起趕了9頭牦牛,大家互相幫助將物資放在牦牛背上綁好。 ▲達瓦桑布(左)和同伴將煤氣罐綁在牦牛背上 每頭牦牛脖子上都掛了一個鈴鐺,清脆的鈴聲此起彼伏。等到所有物資都綁到牦牛背上,達瓦桑布和同伴吆喝著牦牛出發了。除了吆喝聲和鈴聲,他們有時還會唱歌,這些即興創作的歌沒有明確的歌詞,類似于勞動號子,在登山路上悠揚飄蕩。 達瓦桑布家有4頭牦牛,去年參加珠峰運輸的收入是2萬多元。因為有登山,他們才有這筆額外的收入,歌聲傳達出了他們內心的喜悅心情。 ▲扎西宗鄉黨委書記達娃次仁(紅衣)與農牧民交流 扎西宗鄉鄉黨委書記達娃次仁介紹,全鄉共30個行政村,有23個村的村民參與了每年珠峰登山季的牦牛運輸,20個村的村民參與旅游帳篷經營,還有更多的村民辦起了家庭旅館。2019年,全鄉牦牛運輸的收入為328萬元,登山、旅游為全鄉帶來的總收入超過2000萬元。此外,投入上億元,從2019年4月開始建設、計劃于今年9月完工的邊境小康村建設將惠及全鄉30個行政村,扎西宗鄉的登山、旅游經濟將邁上新臺階。 —— 普布頓珠、阿律、達瓦桑布因為登山匯聚在珠峰大本營,因為西藏登山向導學校和圣山探險點亮了心中的夢想,他們為著各自的夢想而努力,走出了貧困。 在登山領域,喜馬拉雅式登山強調“團隊協作、穩步推進”,讓越來越多的登山者有機會登頂。而圣山探險的喜馬拉雅式扶貧同樣踐行了“團隊協作、穩步推進”,用近20年的時間培養出200多位高山向導和協作人員,在此基礎上,才有了圣山探險今天的規模和廣闊前景。